村网通总站 高集村 318948.nync.com 欢迎您!
总看到有人说袁的杂交水稻养活了大多数中国人,我就有疑问袁隆平所培育的杂交水稻到底占了市场的几成?我们日常食用的稻米有多少归功于袁?口感是否如传言所说难…
几年前曾经和朋友们讨论过这个问题,总体上认为袁老对于中华民族是有功劳的。
首先我们谈谈什么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理论奠基者是美国人Henry Beachell,他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因此也被学术界公认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但由于Henry的设想和方案存在重大缺陷,他所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无法进行大规模推广。
那么究竟是什么缺陷呢?我们都知道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稻株相互杂交产生的。由于水稻雌雄花同体,要让水稻杂交,就是让水稻得到不同株来的花粉(精子)。一种方法是人工授粉或者人工去除雄性花,但是花费巨大,费时费事,Henry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另外一种方法是寻找自然界中的雄花无能,雌花有效的植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然后进行杂交。日本学者提出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种新方法,比如赶粉等,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就是说,在袁老之前理论和实践已经有了,也是袁老的工作不可能获得科学界承认的高成就奖的原因。袁老的重要工作是寻找到了合适的野生雄性不育株,以及利用其育种。
而雄性不育株(不育系)不能自交,需要有相似的品种(保持系)和它交配继续得到雄性不育株,同时用有优势性状的品种(恢复系)和它交配得到有优势性状的子代。当然这个优势性状对应的基因是显性最佳。这就是三系的简单原理。 说到这里,就有个问题:不育系和恢复系交配得到子一代(F1),为什么不能把F1的种子(F2,子二代)当作种子继续播种?我有两种猜测,第一种可能 :优势性状(多产)基因可能和雄性不育基因关联,不能完全分离。这样不管不育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F2中都有可能是不育株。第二种可能:商业利益的原因。因为从我个人知识角度,只要产量基因和不育基因无关联,那么就完全可以分离得到能繁殖的稳定高产后代(自交能稳定保持性状)。而不这样做的原因是控制种子来源,让农民只能购买种子以获取更大利益。个人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更大。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袁老的工作的看法不是特别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出于科学家纯真的目的,商业性太强。
但不可否认,袁老的工作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现,这拉开了杂交水稻产业化的序幕,为了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做了巨大贡献。所以他获得盛誉是应该的。而表扬太多,我也不重复太多,说几点不同观点:
1)他的贡献并不如宣传的那样伟大。同期也有其他人做杂交水稻,也有部分贡献——毕竟中国自然环境不一致,单一的种子不适合所有地区。同期的化工产品和农药的帮助也很大,所以简单对比粮食产量不具有说明性。
2)粮食危机更多的是政治问题,而不是科技问题。科技能有所帮助,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那种说袁老解决粮食危机问题的宣传,让我很反感。
3)粮食产量很重要,质量也很重要。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都不喜欢吃催熟的猪肉,产业化的鸡蛋吧。产量只在保证温饱里有用。
PS:有关口感,几年前去湖南开会的时候曾经顺路拜访过中科院亚热带所肖国樱研究员(袁老的得意门生之一),并有幸品尝过他们课题组培育出的某杂交稻品种。说实话,远不如东北大米好吃,如果不是出于礼貌我是不会吃完那碗饭的。不过至于猪怎么想我就不清楚了。如果有这方面的试验那应当是非常有趣的。